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非洲 > 刚果(布) > 驻外报道

驻刚果(布)大使李岩在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驳斥“中国产能过剩论”

来源:(驻刚果共和国大使馆) 2024-05-29 01:26

2024年5月16日,驻刚果(布)大使李岩在刚官方通讯社刚通社、官方周报《新共和国报》、刚果媒体集团等主流媒体发表题为《产能过剩还是焦虑过剩——三问“中国产能过剩论”》署名文章,驳斥美西方反华谬论,全文如下:

近期,美西方舆论场有关中国“产能过剩”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媒体和政客指责中国政府将新能源行业的过剩产能以低价倾销海外,导致市场扭曲,损害他国利益。欧盟也以此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事实上,这反映出欧美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业迅猛崛起的焦虑,他们以“中国过剩产能冲击世界”为由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维护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垄断地位。无论从市场经济原则还是价值规律来看,“中国产能过剩论”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值得打上几个大大的问号。

全球新能源产能面临“过剩”吗?所谓“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能是否过剩,不能只看生产能力和供给,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如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潜力得到充分激活,过剩就无从谈起。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由此可见,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巨大且尚待激活。中国作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的重要生产国,扩大生产规模,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转型,是全球化时代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

中国对外输出了“过剩产能”吗?当前,中国新能源产能主要由国内市场消化,并未大规模对外输出,对美国的出口尤其有限。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949.5万辆,其中国内销量占87.3%,国外出口量仅占12.7%,对美国出口只有1.3万辆,仅占出口量的0.82%。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平均售价超过3.1万欧元,是国内价格水平的两倍,充分体现了“物以稀为贵”的经济规律,何谈“低价倾销”和“价格扭曲”?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产能需求持续旺盛,加之新能源产能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比亚迪等头部厂商面临的往往是供不应求的局面,更多需要解决的是产能不足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提高产量,才能降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价格,从而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中国发展的红利。

中国为什么会被扣上“输出过剩产能”的帽子?中国新能源产业历经数十年长足发展,目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根植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离不开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及企业家的奋斗精神。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而非靠所谓“补贴”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反倒是欧美国家近年来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净零工业法案》等政策,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进一步加剧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不良竞争。美西方罔顾自身对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违反,给中国扣上“输出过剩产能”的帽子,目的是通过构建“中国威胁叙事”的变体,剥夺中国正当发展权利,把中国永远压制在价值链底端,维护自身岌岌可危的霸权地位。

事实上,面对优质新能源产能在全球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现象,中国始终选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道路。中国在积极发展本土新能源产业的同时,主动开展务实的跨国优质产能合作,帮助刚果(布)等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能源转型。中方在刚援建的英布鲁水电站、利韦索水电站在缓解当地电力短缺的同时,带动清洁能源 发展,为中非新能源合作树立了典范标杆。

展望未来,发展优质新能源产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亦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选择。新能源产业不应成为“零和博弈”的战场,而应成为互利共赢的舞台。转嫁矛盾、抹黑打压、脱钩断链只会造成“多输”局面,既无益于本国产业转型升级,更会危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破坏全球气候议程,甚至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炒作“中国产能过剩”的声音反映的是某些大国担心霸权旁落的焦虑过剩,他们才是阻碍全球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逆风逆流”。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