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0日、8月14日,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朴扬帆在远东地区主流媒体滨海媒体网、远东旅游信息中心网站发表题为《携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之一。新时代十年来,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2013年到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但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中国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确定49个候选区,占陆域国土面积10.3%,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林草覆盖率超过74%,藏羚羊种群数量恢复到7万多只。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野生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37只。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近年又发现17个新物种。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将继续坚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十年来,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一是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我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我们还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启动和稳定运行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二是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中国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发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装机总量超过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达162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我国向全球提供了50%的风电设备、80%的光伏组件设备,为全球减排作出巨大贡献。
四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我们与沿线3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经有43个国家的150多个合作伙伴。我们建设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培训了120多个国家3000多人次的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开展“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9个共建国家签署合作文件,通过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五是加强对海外项目的环境管理。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对项目实施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我国企业在承建海外项目的过程中引入先进的环保理念,建设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期间建立“海龟孕育中心”,孵化放生1万多只小海龟。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保护象群生存家园,多次延长隧道、以桥代路。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与普京总统就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推动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极地科研与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合作达成重要共识。远东领区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动植物种群等独具特色,在自然保护和研究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中俄在跨境水体和动物种群保护、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合作密切。中国总领馆愿做“绿色外交”的使者,继续推动双方加强互学互鉴,包括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