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奥运之后的中国
来源:    2008-11-04 19:17
[字体: ]      打印本页

  吴红波部长助理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演讲

查普曼所长,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想从茶的故事说起。相传西欧人刚接触茶时,害怕它有毒,不敢喝。于是他们做了一个试验,找了两个孪生兄弟囚犯,让一个每天喝茶,另一个每天喝咖啡。过了很多年,喝茶的人比喝咖啡的人多活了一年。于是人们才大胆地喝起中国茶来。

  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们认识茶和接受茶需要时间和亲自试验。要想全面认识一个拥有13亿人口,5千年文明史,国土面积超过欧盟272倍的国家—中国,更不是一件容易事。

  北京奥运会为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提供了机会。一夜之间,很多欧洲民众似乎发现了一个与西方媒体描绘的不同的中国。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他们感到困惑和不解。还有一些人担心,中国强大了会不会构成威胁,会不会侵略别的国家,会不会影响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

  上述困惑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需要对中国全面、客观的了解。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视角观察中国:

  首先,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崇尚“睦邻友好”、“以和为贵”。中国人在2000年前修建了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中国最早发明了火药,却主要用来制作烟花爆竹。600年前,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和友谊,没有强占别国一寸土地。而不少欧洲海上强国则在海外扩张,有的国家将其领土扩大了10倍甚至100倍。在当今世界五个核大国中,只有中国有勇气公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曾经饱受列强凌侮,深知国破家亡的痛苦,不会再把自己所受的痛苦强加到别人身上。中国过去不是威胁,今后也不会成为威胁,永远是世界和平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第二,要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有人认为中国已是“超级大国”,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少,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绝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

  是的,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中国人均收入仍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农村还有26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口将近2400万,占英国人口的1/3强,还有8000多万残疾人需要援助,超过全英国的人口。因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一起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中国的发展当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对自己的发展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中国要发展,人民要富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而破坏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各国人民,也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这几年来,中国是在怀疑和批评声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找出一、两个个案批评中国,恐怕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我认为,要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看待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社会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的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享有的民主、自由水平前所未有。民众对政府施政公开辩论。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近一项大规模民意调查,86%的中国人对本国政府的执政方向表示满意,满意度居各国之首。我想,这个结果应该不是偶然的。

  关于民主问题,我想讲,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资本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也有。民主的标准各国也有不同认识,民主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纵观欧美近现代史,民主制度的发展到今天经历了相当长的历程。我注意到,在中国人民以同样的热情积极参与支持残奥会的时候,不少批评中国不关心残疾人的西方媒体却兴趣索然,大大减少报道和转播。在这里,商业利益远远重于对残疾人的关注。

  第四,要用文化的眼光看待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完整地、没有间断地延续了下来?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内在生命力。

  我知道西方强调个体,但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这并非是中国当权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政治观念。与得天独厚、风调雨顺的欧洲大陆不同,中国经常遭受大规模、周期性自然灾害,在为生存而斗争的历史中,中国人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灾害,得以生存。今年四川大地震时,13万军人和30万志愿者同时抵达地震现场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汉字“国家”就是由“国”和“家”组成的。中国人认为,有国才有家,以国为家,这就是中国的文化。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髓所在。在汉字中把“和谐”这个词拆分开来的话,就表示“口中有粮”,“人皆可言”,让老百姓既有饭吃,又有发言权,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理想中的社会。中国的“和谐”观念倡导人与他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世界和谐。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民族。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就是希望推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这既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和追求。

  说了这么多,让我回到今天发言的主旨,即“认识奥运后的中国”。今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女士们,先生们,北京奥运会后的中国将向何处去呢?我有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一是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既是中国政府的长期战略决策,也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二是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来发展自己,同时也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与合作。三是中国通过维护国际和平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四是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