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之声

驻北马其顿大使张佐在北马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世界和平发展新篇章》

来源:(驻北马其顿使馆) 2022-12-02 15:05

2022年12月2日,驻北马其顿大使张佐在北马《晚报》及其网站发表署名文章《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世界和平发展新篇章》,全文如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阐明了中方对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主张,明确了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基本方针。

第一,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重要桥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主席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第二,文明交流互鉴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独行快,众行远”。世界百年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现实,人类更加应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培育共同发展的参天大树。那些鼓噪“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制度对抗论”的声音,那些试图组建“价值观同盟”、挑起意识形态对抗的做法,注定不得人心。个别国家炮制“民主对专制”陷阱,单方面定义“民主”标准并强加于人,甚至搞所谓的“民主改造”,都是对民主价值的亵渎和操弄,各类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各国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作用。

第三,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发展、弘扬中华文明,也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主张同各种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新时代的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道,交流互鉴现代化建设经验,共同丰富走向现代化路径,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四,文明交流互鉴是共创世界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主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各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各成体系的思想创见,各不相同的制度模式,只有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才能获得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艺术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而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伴随着悠扬驼铃而走向世界。二千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互利合作足迹,沿路各国人民均受益匪浅。公元101年有支马其顿商队抵达中国古都洛阳,留下中欧友好往来精彩记录。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早已过时。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坚定不移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谱写崭新篇章。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