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之声

驻东盟大使侯艳琪在中国—东盟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来源:(驻东盟使团) 2024-12-05 15:28

尊敬的老挝建国阵线中央委员会占蓬·苏提冯副主席,
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崔建春特派员,
尊敬的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教授,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香港出席此次中国—东盟论坛,同大家探讨中国东盟关系。感谢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提供这个宝贵机会,也感谢李成教授和中心各位同仁为论坛所作的精心准备和周到安排。

我于2022年底担任中国驻东盟大使。两年来,我有幸亲身参与了东盟和东亚合作的一系列重要议程,见证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东盟作为区域组织的独特魅力,更体会到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天然紧密、丰富内涵与广阔潜力。我想用三个“最”来概括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特点:

一是最具引领。中国率先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率先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率先与东盟商签自贸协定并两次升级,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正按照习近平主席和东盟国家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积极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五大家园”。

二是最有活力。中国连续15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连续4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今年前10个月贸易额继续保持8.8%的增幅。中国同新、马、泰等东盟成员国实施互免签证政策,双方航班数量和人员往来加快恢复。今年1月至8月,中国和东盟国家人员往来超过25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三是最富成果。在双方领导人亲自关心下,历年来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机制性会议达成的成果在东盟与对话伙伴中最为丰富、亮点最多、落实最积极。双方建立60余个对话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旗舰项目的带动效益正从一个个国别、一个个项目惠及整个地区。

30多年来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成果,得益于双方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得天独厚的条件,更离不开我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历史选择。我们坚持相互尊重,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精神等亚洲价值观,秉持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东盟方式,不断增进理解与信任。我们坚持开放包容,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在包容互鉴中兼收并蓄,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会和成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0%。

各位朋友,

作为最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之一,东盟不断完善共同体建设,朝着一体化目标稳步迈进,形成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架构。东盟积极拓展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东盟已成为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有力助推器、地区和平安全的重要稳定器,也是“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也正是近年来主要大国力量和国际组织等均对东盟加大投入、助推东亚合作热度不减的原因。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国际秩序加速转型。在动荡和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东盟自身建设以及东亚合作同样面临风险和挑战。

一方面,东盟共同体建设不平衡仍较突出。特别是在蓬勃发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的巨大差异迟滞了区域一体化进程,新兴产业能否帮助弥合发展鸿沟、带动本地区实现共同可持续发展有待观察。缅甸问题延宕数年,东盟力求发挥斡旋作用,努力维持团结局面。但面对缅内政的复杂性和外部势力插手干预,东盟努力效果有限。

另一方面,冷战思维沉渣泛起,个别国家大搞地缘博弈,加快推进“印太战略”,甚至将中导等战略性进攻性武器部署进本地区,冲击地区和平稳定。一些国家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拼凑“四边机制”、“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等排他性“小圈子”,搞对立对抗。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的影响持续向本地区外溢。个别国家鼓吹“今日乌克兰、明日东亚”,试图打造“亚太版北约”,将武装冲突风险引入本地区。一些域外国家还无视中国和东盟国家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搅动南海局势,制造紧张和摩擦,企图以此实现自身地缘战略。我愿强调,南海问题不是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始终致力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将继续同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我们也对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上升感到关切,个别国家大搞各种形式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和贸易霸凌,阻碍了区域产供链安全畅通和新兴产业合作。这些都严重干扰了东亚合作氛围,冲击了东盟的中心地位。

在此背景下,团结还是分裂、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两股力量在本地区激烈争夺,两种前途迥然不同。我在同东盟同事交流时,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和平、稳定、发展、合作,最希望的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开放的区域主义和包容性的发展增长,普遍担忧的是地区分裂、阵营对抗的风险,坚决反对地区国家成为地缘竞争的“棋子”。2023年印尼将“东盟举足轻重:打造经济增长中心”作为东盟主题,2024年老挝选择“东盟:加强联通和韧性”,2025年马来西亚将聚焦“包容性与可持续性”,这些主题深刻反映了东盟对发展的迫切诉求。哪种选择真正符合地区国家利益和人民期待,哪种力量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不言自明。

中国高度重视东盟,将其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已经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如何最大限度抵御风险、减少不确定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课题。中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确,就是坚持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同包括东盟在内的地区各国一道,致力于维护和平稳定的良好局面,深化友好合作与利益融合,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位朋友,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旗帜。几个月前,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就各领域改革开放作出系统布局。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时,提出构建开放融通的亚太合作格局,建设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对外释放了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红利、政策红利、开放红利等将源源不断释放。东盟国家是中国发展繁荣不可或缺的伙伴,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同行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东盟关系必将获得更多机遇,取得更大成果。

一是和平发展机遇。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中国也将为营造和维护这样的周边环境作出不懈努力。中国愿与东盟一道落实好全球安全倡议,合力应对本地区存在的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反对各种形式的冷战思维和对立对抗,为地区各国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是开放合作机遇。中国和东盟拥有20亿人口,共同市场潜力巨大,这是双方促进经济繁荣的最大依托。中国愿将加强市场对接作为进一步合作的重要方向,加快签署和实施中国东盟3.0版自贸协定,探讨面向东盟国家实施单边开放,进一步共建共享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为双方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三是绿色创新机遇。中国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合作,深化产业对接和规则制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经济数字化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四是民心相通机遇。今年和明年都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中国愿以此为契机,与东盟一道落实好深化人文交流合作联合声明等双方领导人共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教育、青年等领域交流合作。中国将为更多东盟青年赴华学习深造提供机会,将中国东盟友好的种子更多播撒进下一代的心田。

各位朋友,

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也是“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东盟的桥梁。东盟国家十分看重香港的区位优势、传统联系以及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带来的巨大潜力。我也注意到,香港特区政府对东盟高度重视,行政长官李家超、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均到访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秘书处。中国使团全力支持香港与东盟加强各领域合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培育新增长点。正如大家所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生效实施近3年,前不久各方已就新成员加入程序达成共识。香港是全球公认的最开放经济体之一,是RCEP成员的重要贸易投资伙伴。近期,RCEP秘书机构将在雅加达东盟秘书处正式成立。中国使团愿与各方继续保持沟通协调,推动香港早日加入RCEP。

各位嘉宾,

本次香港大学主办中国—东盟论坛,通过调动高校和智库资源,为共谋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建言献策,体现了广博的国际视野和对历史的责任担当。借此机会,我谨向各位的积极参与和多年来的贡献表示敬意,更期待聆听大家更多的真知灼见。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