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交动态 > 驻外报道

驻孟加拉国大使李极明在孟媒体发表《中国良治之文化渊源》 系列文章之二十五

来源:(驻孟加拉国使馆) 2022-01-20 19:37

2022年1月18日,驻孟加拉国大使李极明在孟加拉国主流英文报纸《每日太阳报》发表《中国良治之文化溯源》随笔专栏系列文章之二十五——《追寻共同富裕》。文章概要如下:

最新的《世界不平等报告》显示,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占有全球收入的52%和全球财富的76%,而最贫穷的50%人口仅占有全球收入的8%和全球财富的2%。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贫富差距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鉴于中国的基尼系数也相对较高,必须未雨绸缪。于是,“共同富裕”这个人们并不陌生的概念,又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典籍《礼记》中描绘了一个“大道之行也”的理想世界,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尤为后世所重。虽然这样的理想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变成现实,但人类亦从未停下探寻的脚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最有力的口号就是“等贵贱、均贫富”,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共同点之一,也是工人阶级要求更加均等地分配社会财富,并提高自身社会地位。

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持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同路径,但只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之后,这一概念才真正开始具有了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生产资料为少数私人所占有时,“富裕”的本质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因此永远不可能是“共同”的。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条件下,所有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公平享有劳动产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达到“共同富裕”的状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苏联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共同富裕”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经历了许多教训。最深刻的探索发生在新中国。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去年十月,习近平主席在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事实上,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指标。

中国的“共同富裕”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内加以理解。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总量富裕”或“平均富裕”,而是“全民共富”,因此不能用空洞的统计数据加以衡量;不是“同步富裕”或“同时富裕”,而是在充分考虑个体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允许并认可富裕时序的先后和富裕程度的差异;不是“等量富裕”,而是侧重给不同个体和地区充分实现潜能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合理的收入差距体现劳动者贡献和能力的差别,提高激励水平;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富裕,代表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高度综合协调的状态;既注重通过再分配等手段进行调节,也注重提升内生动力,赋能人力资本,增强创富能力,而非一味等待国家和社会的援助救济;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需要漫长的探索,持续的推动,分阶段实现,没有预设的终点。

一些西方观察家质疑中国再次大力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要放弃开放的市场经济,甚至产生了在中国经商盈利是否依然安全的疑问。这体现了对中国了解的极度缺失。中国绝不会因为某个个体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富裕而“杀富济贫”。事实上,美国的桥水对冲基金创始人雷伊·达里奥近期曾表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应借鉴中国的做法缩小本国贫富差距。

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了分好蛋糕,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在二次分配中,政府将进一步优化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手段,以缩小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三次分配中,高收入群体在参与社会慈善捐助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多激励,社会责任心与道德感将成为缩小不平等的重要驱动力。

具体而言,现阶段在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主要面临三大任务: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此外,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一个“橄榄型”的社会;要打破由收入、地区和教育背景导致的社会阶层固化,增强社会纵向流动性;要促进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并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创造更多就业致富机会。

为了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益经验,中国中央政府指定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先走一步”。浙江的成功,将在全国层面上产生积极效应,而中国的成功,将为全世界范围内解决不平等问题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