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驻外报道 > 外交之声

驻卡拉奇总领事李碧建在《博尔新闻网》发表署名文章《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

来源:(驻卡拉奇总领馆) 2022-03-01 13:16

2022年2月27日,驻卡拉奇总领事李碧建在巴基斯坦媒体《博尔新闻网》(BOL NEWS)发表题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的署名文章。文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文章指出,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推动产业升级的“排头兵”、社会协调发展的探索者、人类文明互鉴的最佳实践者,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不仅为中国快速健康发展蹚出了新路,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追求可持续发展、全人类合作共赢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各国应抓住关键的历史机遇期,根据自身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创新增强社会经济制度的生命力。全文如下:

“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此后40多年来,中国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和人民需求,创立了珠海、汕头、厦门等7个经济特区。特区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经济特区为中国快速健康发展蹚出了新路,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

一、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生动缩影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酝酿、提出到不断完善、提升的探索过程,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缩影,也从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80年最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上海、宁波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设立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等7个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转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内地34个城市被选为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8年,中国推出了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2019年,中国又启动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至此,中国已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这些对外开放地区,由于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积累了经验。

4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与毗邻的香港和澳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前景的航空枢纽,周边城市主动“融入大上海”;厦门发展成国际知名的工贸旅游滨海现代化城市;珠海、汕头、海南也风生水起,欣欣向荣,共同显示出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征

从本质看,中国经济特区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主要具备下列特点:

(一)选择特定区域。在国内划出一定地区,一般选择在港口附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利于货物流转,节省费用,降低成本; 

(二)推行特殊政策。区域内实施开放对外经济,订立优惠条例和保障制度,采用减免关税办法吸引外资,区内企业享有相当的自主权,着力创造方便安全的投资环境;

(三)实施集中管理模式。特区行政管理机构有权因地因时制定特区管理条例;

(四)产品以外销为主。通过外销产品和对外服务,增加外资投入和外汇收益,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三、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外开放、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也是对外交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一方面,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经济特区大规模引进境外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外贸易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仅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特区作为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渠道和窗口,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经验,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排头兵”。中国经济特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集聚了一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逐步形成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对全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探索者。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特区发展采用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的不断升级路径。经济特区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率先探索区域互联互通,加大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机场群、港口群、水资源配置和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其次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序推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从最初的东部沿海试点,延展至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现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最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社会保障均等化公共服务,这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每个区域经济体量、科技发展也许不完全均衡,但是经济特区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比如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经验,为中国逐步向社会均等化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四)文明互鉴、命运与共的最佳实践者。经济特区的发展不仅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同时也是中国智慧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诠释。自1986年以来,深圳已与56个国家和地区的88座城市结成了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凭借对葡语系国家的地缘优势,珠海正携手澳门大力推进中国与拉美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有望成为中拉合作的中心城市之一。厦门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学习、就业、定居。其中,仅厦门官任社区就集中居住着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人。

2020年以来,各国交往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但人心之间架起的文明桥梁未断。“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数以万计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从深圳发往釜山,包装箱上印着朝鲜古代诗人许筠的诗句。而从深圳宝安区发往法国阿维尼翁市的防疫物资货箱上,则印着法国名言“向前走,胜利终将到来”。携手抗疫,本身就是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克时艰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的经济特区,各类文明文化在和谐包容、交流互鉴中共存,时时处处展现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坚守,成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四、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对世界的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繁荣进步,追求个人幸福尊严,追求全人类合作共赢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各国应抓住关键的历史机遇期,根据自身的国情、社情和民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创新增强社会经济制度的生命力。

巴基斯坦在发展特别经济区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已成立9个经济特区和10个出口加工区,并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不同的规划蓝图和灵活的的优惠政策,已具备作为早期收获项目的潜力。

我衷心希望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对巴有所帮助。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