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日,驻清迈总领事陈海平在泰国王家项目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全面介绍中国减贫事业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全文如下: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古今中外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当今世界仍有8亿多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等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
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有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人均国民收入44美元的2/3,大多数中国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的75年来,中国矢志不渝将贫困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工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大家知道,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中国的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因此,我们所取得的脱贫攻坚成就实属不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干出来的。我愿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中国的一些减贫经验:
一是高举“以人民为中心”旗帜。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党中央指挥和统筹下,全社会资源参与减贫脱贫,以最大努力推动减贫取得实效。广大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任劳任怨,爬山涉险,废寝忘食。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千百万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孩子们告别了天天跋山涉水上学,实现了住学校、吃食堂。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近2000万贫困群众享受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
二是坚持精准扶贫,因地制宜解决“五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转为统筹集中,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转为注重“造血”。扶贫必先识贫。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一是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二是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谁来扶”的问题。三是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四是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五是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如何稳”的问题。
三是坚持用发展的方法消除贫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唯有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改革开放后,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免除农业税,我们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带动减贫事业蓬勃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不断消除导致贫困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顺应全球化浪潮,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为广大农村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拓宽增收渠道。
四是多措并举,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减贫既要借助外力,更要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让贫困群众既有脱贫致富的想法,又有脱贫致富的办法。开班农民夜校、新时代讲习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持续加大网络扶贫、教育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我在用微信、抖音等软件时发现,许多农民用起了电商平台带动农产品热卖,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一些大山深处的农民让贫困地区的土地、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民宿和特色旅游村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真正做到了“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过长期努力,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 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中国已有8亿多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超过欧洲国家人口总和。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减贫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经过不懈努力,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2020年的12588元增长至2023年的16396元,年均实际增长8.2%。中国将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长期培育和支持脱贫地区,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和“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我们持续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世界减贫事业不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2018年,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把“精准扶贫”等理念明确写入其中。迄今为止,中国已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我常听泰国朋友讲起一句话,“水里有鱼,田里有稻”。简单的话语寄托着泰国人民对于小康生活的朴素愿望。中泰地缘相近、民心相通、血缘相亲,是好邻居、好伙伴、好亲戚。泰国王室和政府高度重视减贫事业,成立王家开发项目,在山区发展替代种植,兴修水利,取得重要成就。近年来,泰国一些府也积极借鉴中国经验,通过成立减贫委员会、扶贫官员下乡、设立农村基金、发展农村经济等多种措施,找准贫困根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让越来越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明年两国将迎来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中国愿同泰国开展包括扶贫减贫在内的各领域合作,共同建设中泰命运共同体。
女士们,先生们,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中国的脱贫历程表明,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符合国情的理念和方法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的目标不断迈进。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减贫发展,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冲破贫困落后的阴霾,照亮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