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乌克兰 > 驻外报道

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在《马耳他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5个错误认知》

来源:(驻马耳他使馆) 2022-07-19 19:00

2022年7月19日,马耳他最大英文报纸《马耳他时报》发表了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的署名文章《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5个错误认知》。全文如下:

乌克兰危机已进入第五个月,战火连绵造成的灾难让人痛惜。作为身处欧洲的中国外交官,我注意到外界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存在不少错误认知。廓清这些迷思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

迷思1: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站在哪一边?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坚持根据事情本身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做出判断。我们支持和平,反对战争;支持对话,反对对抗;支持推动局势降温,反对火上浇油。

中方认为,要从根本上消除战争隐患,就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

中国同俄、乌都保持良好关系。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值得警惕的是,有人通过散布虚假消息、炮制“中俄轴心论”,曲解中俄关系,企图逼迫中国选边站队。我们不受胁迫,将继续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劝和促谈的一边。

迷思2:中国为什么不同国际社会一道对俄实施制裁?

首先,缺乏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既不正当,也不合法。对俄“史无前列”的超级制裁迄今不但未解决问题,反而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制裁外溢效应已波及全球,引发粮食、能源、供应链危机,通胀正在冲击各国,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衰退边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计跌至3.6%,17亿人恐陷入贫困。

其次,参与制裁的国家既不能真正代表“国际社会”,也不能代表正义。《经济学人》调查显示,全球约2/3的人不支持西方立场。联合国190多个会员国中,140多个未参与对俄制裁。事实显而易见:世界大部分国家不赞成用战争和制裁解决问题。

迷思3: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吗?

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一切努力都可以归结为劝和促谈,为早日实现和平奔走斡旋,并向乌方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习近平主席不久前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和应对国际安全挑战贡献了中国方案,国际社会反响热烈。

当然,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当事方。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支持欧、俄、美、乌、北约等开展对话,寻求和平解决之道。输送武器换不来和平,制裁施压解不开安全困境。欧洲要实现长治久安,需本着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起平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

迷思4:中国是否会效仿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对台湾动武?

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区别,没有任何可比性。乌克兰问题是俄乌两国的争端,而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一些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调主权原则,但在台湾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主权和一个中国原则,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们蓄意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相提并论,意图就是混淆视听,实现“以台制华”的图谋。这注定失败。

迷思5:中俄是否在构建“威权轴心”挑战民主世界?

这是对中国的“标签化”“妖魔化”,借乌克兰危机煽动阵营对立、制造“新冷战”,是典型冷战思维,值得高度警惕。

事实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从未侵略过任何国家,从不搞代理人战争,从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从不搞制度输出,而是致力于同各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以意识形态划线,挑动对抗分裂,只会把人类引向更大的灾难。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了。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延续了70余年的总体和平,如今再次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要和平还是战争?要团结还是分裂?这是一道重大选择题,也是一道必答题。中国的选择是聚同化异、铸剑为犁。中国愿同包括马耳他在内的所有热爱和平、开放包容的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