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以往专题 > 2010年专题 > 中方向海地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一次跨越大洋的救援——中国政府海地撤侨纪实

来源:新华网

2010-01-28 16:50

  经过20多个小时的跨洋飞行,27日6时55分,48名滞留海地的中国公民搭乘中国政府运送赴海地医疗防疫救护队的民航包机平安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对于这48名同胞而言,走下飞机的那一刻意味着他们终于脱离险境,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对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则意味着他们成功完成了一次“最有特点”“最艰苦”“最复杂”的撤侨行动。

  从24日17时50分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出发,到27日6时55分重返首都国际机场,由外交部、中国地震局、福建省、广东省和北京市政府23名成员联合组成的工作组,经过连续62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终于将这48名同胞安全接回祖国。

  在首都国际机场一间古色古香的贵宾室里,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为7名侨胞代表和外交部撤侨工作组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工作人员为他们献上了鲜花和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当大家手执这面五星红旗合影时,他们略显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看到大家顺利地回来,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从看到你们这一刻开始,我这颗心就放下了。”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饱含深情地说。

  “我们真的很高兴,能够这么早就回国,这一次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32岁的侨胞代表董正东说。

  2009年10月8日,董正东和其他4名同事来到海地,代表浙江温岭宏远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参加当地的一个桥梁项目投标。“本来1月28号,也就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始投标了,所有的标书和设计图都准备好了,没想到……”

  海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当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当时,董正东与4名同事一起,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加勒比酒店的公寓楼上班。所幸由于酒店楼体坚固,他们成功逃生。

  地震后,他们在酒店的停车场度过了最难熬的三天:挤在车上睡、食物匮乏、一天几十次的余震……直到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和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找到他们,并把他们带到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驻地安顿下来。

  自从14日入住维和部队的营地后,董正东和同事们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在这里,他们住进了帐篷,营地的床位不够,许多肩负繁重维和任务的士兵将自己的床位让给他们,而自己则睡在地上;他们的一日三餐不仅有了保障,还能吃上猪肉和虾;为了预防瘟疫,他们每天都要体检一次,救援队的心理专家还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1月15日,董正东和同事们就得到通知,很快将有回国的包机,但飞机降落要协调一段时间。20日,中国民航局向东航下达包机任务,但当时控制太子港机场的美国军方还没给出包机降落的窗口时间。在多方努力下,美国方面终于给出了20分钟的窗口时间。

  消息确定后,一场协助中国同胞尽快安全归国的行动开始紧锣密鼓地平行展开。在太子港,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将滞留海地的中国公民集中起来,按照籍贯进行分组和编号,统一用车将他们送到机场,并详细叮嘱各种登机注意事项,使大家做到有序待机;在北京,外交部领事司按照“登机前,登机后,下机后”三个阶段,设计了周密的预案,与此同时,23名工作人员迅速集结,成立了以领保中心副主任邱舰为组长的外交部撤侨工作组。

  当地时间25日14时35分,搭载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和赴海地撤侨工作组的东方航空公司包机抵达太子港机场。在太子港机场停留的短短三小时内,中国驻海地贸易发展办事处和撤侨工作组实现了48名同胞的顺利交接,从安检到检疫,秩序井然。

  而其后20多个小时的漫长飞行旅程亦是一路平安,48位同胞都没有出现身体和精神不适的状况。董正东说:“我们在飞机上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休息得很好。”

  北京时间27日6时55分,搭载中国国际救援队和48名同胞的飞机抵达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在飞机落地的那一刻,机舱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终于到家了。

  “这次任务让我们感到很光荣,我们工作组的全体同志也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们为海外侨胞的安全尽了全力,也保证了海外侨胞的身心安全。”撤侨工作组组长邱舰说,他已经连着两天半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了。

  海地地震后,外交部领事司于13日15时开通了两部24小时热线电话,帮助亲属们了解在海地中国维和人员、中资公司人员和在海地侨胞的情况。截至27日12时,这两部热线电话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

  “虽然地震以来时间不算太长,但我们领保中心的同志和大家一样,15天,每天24小时,为寻找同胞提供不间断的协助,今天终于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告一段落。”魏苇说,“从目前来看,撤侨行动百分之百成功,万无一失。”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