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外贸易突破6000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864亿美元(截至2002年12月),仅次于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收购、参股、设厂等方式,把步子迈向海外。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近7000家,协议投资总额突破90亿美元。
一、我国“走出去”企业的特点
(一)投资地区主要集中于周边的东亚及南亚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对周边(香港除外)投资的85%投在了东盟、南亚和朝、蒙等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周边投资居第一、二位的国家是泰国和柬埔寨,分别为2.1亿美元和1.2亿美元,其他主要对象国还有越南、印尼、蒙古等。我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效益较好,在越南的表现尤为突出。TCL集团已在越南建起年产50万台的彩电生产厂,力帆摩托在越南的组装厂2001年产值达1.17亿美元,目前这两个品牌在越南是家喻户晓,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二)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在农机、家电、轻工、纺织、农业以及工程承包等行业。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以电子电机产品(电视机、冰箱、空调、VCD、电话机、程控交换机、摩托车)和轻纺产品(服装、箱包、手工工具、毛毯)为主。
(三)现阶段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主要来源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及方式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人均收入达2000美元时,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产品标准固定、工资成本升高的夕阳产业将转移到海外。目前我国人均收入仅800多美元,尚不存在夕阳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的需要,因此总体上没有形成对外投资的高潮。沿海一部分地区人均收入已接近或超过2000美元,对外投资企业大多从这一地区走出去。
发展经济学关于对外投资的另一个理论是“慢半拍”,即对外投资总是先流向较不发达国家。当一国某行业因本国市场饱和、要素成本上升而出现相对资本过剩时,过剩资本将首先向资本稀缺地区流动,与廉价劳动力结合,以获取较高利润。目前,国内以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为主的家电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走出去势在必行。
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直接同跨国公司竞争,首先在发达国家站住脚,再向发展中国家进军,以海尔为代表。另一条则是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待扩张到一定规模,再向欧美挺进,以TCL、康佳、联想为代表。从走出去的实际效果来看,海尔起点较高,在经历了较长的困难期后,现已打开局面。此外,走向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不少企业走出了捷径,较快取得了突破。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前期准备不足。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盈利、持平和亏损的项目约各占1/3。我国一些企业“走出去”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对境外投资做好充分的准备,未对当地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有的企业则对当地软硬投资环境欠发达、不规范不甚了解。
(二)国内相关配套法规未能跟上。现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境外投资政策与管理体制都还来不及做出充分的相应调整,不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
一、我国“走出去”企业的特点
(一)投资地区主要集中于周边的东亚及南亚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对周边(香港除外)投资的85%投在了东盟、南亚和朝、蒙等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周边投资居第一、二位的国家是泰国和柬埔寨,分别为2.1亿美元和1.2亿美元,其他主要对象国还有越南、印尼、蒙古等。我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效益较好,在越南的表现尤为突出。TCL集团已在越南建起年产50万台的彩电生产厂,力帆摩托在越南的组装厂2001年产值达1.17亿美元,目前这两个品牌在越南是家喻户晓,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二)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在农机、家电、轻工、纺织、农业以及工程承包等行业。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以电子电机产品(电视机、冰箱、空调、VCD、电话机、程控交换机、摩托车)和轻纺产品(服装、箱包、手工工具、毛毯)为主。
(三)现阶段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主要来源于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及方式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人均收入达2000美元时,产业结构将面临调整,产品标准固定、工资成本升高的夕阳产业将转移到海外。目前我国人均收入仅800多美元,尚不存在夕阳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的需要,因此总体上没有形成对外投资的高潮。沿海一部分地区人均收入已接近或超过2000美元,对外投资企业大多从这一地区走出去。
发展经济学关于对外投资的另一个理论是“慢半拍”,即对外投资总是先流向较不发达国家。当一国某行业因本国市场饱和、要素成本上升而出现相对资本过剩时,过剩资本将首先向资本稀缺地区流动,与廉价劳动力结合,以获取较高利润。目前,国内以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为主的家电制造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走出去势在必行。
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直接同跨国公司竞争,首先在发达国家站住脚,再向发展中国家进军,以海尔为代表。另一条则是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采用“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待扩张到一定规模,再向欧美挺进,以TCL、康佳、联想为代表。从走出去的实际效果来看,海尔起点较高,在经历了较长的困难期后,现已打开局面。此外,走向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不少企业走出了捷径,较快取得了突破。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前期准备不足。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盈利、持平和亏损的项目约各占1/3。我国一些企业“走出去”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对境外投资做好充分的准备,未对当地市场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有的企业则对当地软硬投资环境欠发达、不规范不甚了解。
(二)国内相关配套法规未能跟上。现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境外投资政策与管理体制都还来不及做出充分的相应调整,不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