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以往专题 > 2007年专题 > 经济与外交

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初浅认识

国家统计局局长 李德水

2005-05-11 00:00

  走出去是中国人的好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到达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市;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到了数十个国家,比哥伦布还要早。在现代史上,几千万华人华侨远涉重洋,到世界各地去发展,可以说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华人华侨。他们适应力强,勤劳节俭,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为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作为企业走出去,却是改革开放到一定阶段的新鲜事物。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是发展壮大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呈现出加速调整的新格局。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将加工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而本国则主要发挥技术优势,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制定技术标准。加工工业纷纷从发达国家外包出去,是当今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总体特征,也是一个大趋势。正如美国《洛杉矶时报》4月17日文章《对华贸易逆差是误导》一文所说,“贸易赤字是有误导性的统计数据。商品贸易数据没有考虑在今天的全球经济中,产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南加利福尼亚的服装公司负责设计,决定衣服的样式、颜色、尺寸和规格,但生产都在其他地区。衣服样本和说明通过因特网传给负责生产的中国工厂。随后它们经由洛杉矶和长岛的港口运回来,摆上货架。由于在网上传出去的衣服样本不算‘出口’,而从港口回来的服装成品却算作‘进口’,于是人们就说贸易‘逆差’加大了。玩具行业的情形也是这样的。实际上,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制造商只得到了所生产的出口品价值的20%。”

  发达国家的这种国际化经营是靠其跨国公司来实现的。跨国公司客观上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配置世界资源的主体。目前包括跨国公司间和公司内部贸易,涉及跨国公司的贸易大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3。跨国公司利用对核心技术、品牌、国际营销网络等垄断性资源的控制,在全球市场获取了丰厚的利益。

  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应该是互利互惠的。发展中国家既缺乏技术,更缺乏资金,客观需要也真心欢迎外商来投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是走的这样一条路子,已经累计吸引外资5700亿美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学到了一些国际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而且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其历史意义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承担了重要的生产者角色。中国成了真正的“世界工厂”,而工业污染也留在了这里。2004年的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已高达57%。出口产品的利润大头是在外商投资企业手里。而我们却枉担了顺差太大、倾销等名声。

  目前,中国企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两头空”:前头技术开发严重不足,后头销售和服务网络很不健全,只是担任着中间加工甚至组装的角色。不少企业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而不太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200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拥有技术研发机构的仅占1/4,其中有实际技术研发活动的又只占1/3,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5%。多年来,引进技术的投入与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投入的比例只有1:0.07,而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高达1:8左右。我国目前医药95%、芯片80%以上、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70%以上、汽车90%以上的专利都是外国的。我国生产的DVD在同时向国外几家公司交专利费后再扣除成本,已无利可图。出口产品在批发和零售环节价格大幅提高,利润的大头也在这个环节。而我们的企业苦于缺少国际营销网络,这些好处也大多让国外经销商拿走了。另外,我们的企业更不注重服务,这与国外一些跨国公司形成鲜明对照。比如,美国IBM公司基本上已经不是一个生产和销售计算机的公司了,其营业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全球服务,其它部分则主要依靠每年投入的50-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生产专利、出售技术获得。

  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往往追求或满足于“眼见为实”,看见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产品从流水线上滚滚涌出,就很高兴,很知足;而对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产品研发、销售网络、市场开拓等则研究不够,重视不够。由此不仅丢掉了利润的大头,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是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反映,受此局限实在是很吃亏的。这也是我国工业生产规模很大而实际新增的国民财富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积极迎接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同时,要找准自己在国际产业分工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不能心甘情愿地永远只当打工者。

  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产权,谁就掌握了主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专利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专利战略与国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日本过去是提倡“贸易立国”,后来推行“技术立国”,现在又改为“以知识产权立国”,全方位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政府也出台了21世纪专利发展纲要。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对我国技术市场的垄断,而我们却至今没有反垄断的法律去对其进行相应规范。另一方面,当中国大陆的高科技企业在某些领域正兴奋于找到新兴经济国家后发优势的一点感觉的时候,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围追堵截”。从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思科起诉华为等,到被寄予厚望的贵州微硬盘遭日立公司起诉,知识产权的纠纷让中国企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的优势主要不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在于至今仍没有发育完全的国内市场。外资之所以看好中国,大量涌入中国,从根本上说是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13亿中国消费者是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因为再好的技术、专利、产品和服务,最终是要靠广大消费者来实现其价值的。我们始终不要忘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需要实施发展中大国的战略、努力开发国内大市场的战略。只有不断开发国内的大市场,中国的企业才能随着市场的变大而迅速成长;只有企业规模变大后,才能支撑更深入的技术研发,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要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真正成为世界经济与贸易强国,必须拥有一批总部基于国内的跨国公司。实行走出去战略,是一条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和全球资源配置扭曲的客观要求。走出去的主要目的和方式不是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输出,因为中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大规模资本输出的程度;发达国家主张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资本自由流动和市场一体化,而他们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严格封闭的,这由于提高就业率是政府的重要目标。我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重点可以做这样几件事:一是直接面向国外市场,利用当地的人才,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和人才优势,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二是学习国外大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三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更好地开发国际市场;四是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战略资源。这样,尽量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我国所短缺的技术研发能力、海外销售渠道、国外战略资源等,以优化产品出口结构、突破知识产权壁垒,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竞争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的企业要学会遵守国际规则,遵循国外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法,并在各种商务活动中树立讲信誉的良好形象,更不可把在国内的坏作风、坏习惯带到国外去。在发达国家,要把重点放在学习技术,建立技术研发和销售服务网络上。在资源开发上,要更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共赢。在发展中国家可结合合作项目开展劳务输出。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并不担心与外国企业竞争,倒是最怕自己的同胞盲目竞相压价。这个问题也应切实加以解决。还要学习国际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彻底改变有些企业走出去,却回不来;有的企业只会“出去走”,不会真正意义上地“走出去”的状况。不可一哄而上,为了出去而出去。先要开展大企业跨国经营的试点工作,积累经验,稳步前进。政府还应该为走出去的企业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如外汇管理、出境手续以及其它有关政策支持。作为企业,更不要忘了国内这个大市场,要立足于国内这个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中国与发达国家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在经济、产业和贸易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合作交往的基础十分广泛。引进来是一种交往,走出去也是一种交往。正是在这种有来有往之中,中国期待与国际社会共同创造人类的现代文明,共同享受世界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此文为作者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论坛上的讲话摘要)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