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以往专题 > 2007年专题 > 经济与外交

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北京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2005-09-25 00:00

  一、国际上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目前,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己经成为主流看法,这是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的现实状况作出的正确判断。

  从其它国家己有的经验和教训看,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工业化程度。如英国在18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随着工业革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到1881年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80%。1841-1931年间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85。同期发达国家的平均系数为0.997。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基本上是平行上升的曲线。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流动规律是:先通过工业吸收农业人口,人口的集中使城市化率得到提高;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之后,工业和农业劳动力再向第三产业流动。

  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比如拉丁美洲地区,1990年各国平均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1.4%,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己经在80%以上,明显超过了同期意大利(67%)、芬兰(62%)、瑞士(60%)等工业发达国家水平。由于工业基础较差,致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足,社会就业问题严重。进城的农民由于缺乏工业技能,只能流向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其产业基础,所以人们从事的第三产业不是与工业、农业生产的相关服务,而是传统的三产领域如餐饮、零售、家政服务等。这种没有与工业化同步的“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出现“病态”——贫富悬殊、人口拥挤、住房短缺、环境污染、毒品犯罪等等。

  从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化进程需要以工业化为基础,并与工业化同步,否则会使城市缺乏可持续运转的基础,而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

  二、从产业和人口看城市发展

  按城市发展理论的观点,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产业和人口。

  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是核心。没有二产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或现代化就无法进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需要是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从第一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的过程,就是集中人口的过程。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答案。一是依靠什么集中人口。因为这一过程改变了被转移的劳动者的收入来源途径。于是问题就成为:改变了的收入来源能否支付劳动者及其家庭在城市生活的基本费用和再生产的能力。如若不能,要么出现城市“贫民窟”,要么就是得不到被转移者的响应而从总体上延缓城市化的进程。二是城市人口规模的问题。到底人口规模多大为宜,笔者没有找到人口规模与产业构成相互关系的资料。但从英国建设新城的结果看,从开始设计就不能太小。英国政府1945年在伦敦周边设计建设了八个郊区新城。起初的设计人口规模是10万,到九十年代这些城市的人口都超过了40万。人口规模小说明了城市的产业规模小,容易造成城市格局的分散,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相对过大, 并使第三产业由于服务人口数量少和企业数量少缺乏利润空间(服务半径大而成本增加),最终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

  综上,城市发展的要素是:第三产业和人口规模及人口的支付能力。聚集人口的能力和人的收入水平都有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只有把第二产业作为聚集人口的根本途径,城市运转的基础才是稳固的。所以,城市化的根本要素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

  三、北京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从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比较来看,北京市应属于同步状态。以2003年数据为例:当年全市一、二、三次产业GDP之比为2.6%:36%:61.4%,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之比为8.9%:3.21%:59%。

  但是北京市第二产业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市统计局2002年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第二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市总数量的比例由1996年的27.7%降至2001年的17.4%。虽然数量不完全说明实力,但也不能说北京市第二产业有很强的成长性。此外,郊区的工业实力就更弱一些。比如平谷2003年的工业总产值在75亿人民币左右,整体规模小且缺乏支柱行业。

  在吸纳就业方面,北京市三大产业总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711.7万人降至2003年的703.3万人,呈缓慢下降趋势。因此,加快产业扩张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扩张应成为北京市产业政策的着力点。

  (二)从GDP持续高增长、较低的失业率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看,北京市在发展首都经济和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的成效是十分显著的。但是也应看到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是北京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持续发展的瓶颈。

  从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郊区的整体实力看,截至2001年底,北京市三分之二的企业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东城、西城和门头沟五个区。2002年,郊区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22.7%,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30%。如果比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差距就更大一些,出现了“大城市、小郊区”的城乡不均衡状态。这种区与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状态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北京市发展的影响就越大。一是由于经济社会政策不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使得执行政策的过程打折扣,影响政策应有的作用;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差距导致郊区人才出多进少或只出不进,影响郊区现实的发展能力和未来的潜力;社会购买力的差距造成落后地区的市场总是在低端水平循环而影响各产业的发展;郊区第二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不仅影响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影响现有职工的就业,使得非生产性部门人满为患,也使得当地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改革缺乏弹性空间。

  四、对策建议

  (一)制定加快北京市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鼓励政策。

  (二)把发展工业作为扩大就业和郊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手段。

  (三)制定鼓励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走向相对集中的政策,改变目前既要发展县城又要发展小城镇的分散局面。

  (四)打破现有的区域界线乃至省域界线(与河北省合作),选择地理条件、原有工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等都较适合的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区域,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形成巩固首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雄厚产业基础。

  (中共平谷区委 李印泽)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