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以往专题 > 2007年专题 > 外交与经济专题研讨会

温州东艺鞋业公司董事长、温州市工商联副会长陈国荣在“外交与经济专题研讨会”上的演讲

——西班牙埃尔切发出的警示

2004-12-18 00:00

(2004年12月17日 北京)

 

    (以下发言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外交部网站观点。)

 

  五年前中国进入出世贸组织的前前后后,几乎全中国的企业都在议论着“狼来了”怎么办?!经过五年时间的与狼共舞,中国的企业也末感到被“狼”吃掉的威胁,尤其是汽车制造企业还依然存在。反而感到不少的“狼”变成了“土狗”。

  五年以后的中国已走过了“入世”的过渡时,熟睡的东方“雄狮”开始苏醒了,“雄狮”想跨出国门却遭到了“狼”的阻击。在这个“动物世界”里,开始演驿着一场重新划分“领地”与“份额”之争。西班牙火烧温州鞋的事件,就是这场“领地分争”的一幕,也引出一个我们今天要研讨和思索的“中国的民营经济走出国门的《外交与经济》的话题。”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西班牙爱尔切发出的警示》。

  大军压境,兵临城下

  我国的制鞋企业已形成了三大块:以温州“中国鞋都”为代表的温州制鞋业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制造皮鞋为主业;以广州、泉州为代表鞋企以台商为主体,以制造“旅游鞋”为主业;以山东、江苏为代表的以乡镇企业为主体,以生产胶鞋为主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上万家。在2003年,中国的鞋类产量达到70亿双鞋子,出口达50亿双,由于国内市场的容量有限及生产能力不断扩张造成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已渐显露,不少的企业都在借助“入世”的大潮,一起涌入国际市场。据海关统计,2003年我国以鞋类出口企业已达到6819家,比2002年增加了23.94%,出口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278家,占总企业总数的4.08%,但占出口总额的59.36%。

  就温州而言,每年制鞋企业由内贸转向外贸或兼顾外贸的企业也在20-30%数量递增,据海关统计,2003年温州鞋的出口额达8.37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25%。

  就市场份额来说,美国是我国最大的鞋类出口市场,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从中国进口的鞋占其鞋类产品进口总额的64.05%。目前在美国销售的鞋中其本国生产只占5%;其余依赖进口,其中约七成的来自中国。

  在欧盟:由于对中国鞋实行配额制,近几年来基本维持在4亿双,10亿美元左右。但,2003年欧盟进口的皮鞋为12.94亿双,其中5.4亿双是从中国进口的,比2002年4.1亿双增加了32%。

  在日本市场,是我国第三大出口市场,2002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总额占全部鞋类进口的67.43%,从意大利、德国、印尼、越南等进口的只占12.15%。

  在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已成为我国的第五大鞋类出口市场。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我国对俄罗斯鞋类出口4.81亿美元,约13亿双,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25.55%和22.84%。据俄罗斯海关统计,2002年,俄罗斯鞋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意大利、德国、土耳其、波兰等,其中,中国占俄罗斯鞋类产品进口总额的55.6%。俄罗斯是我国鞋类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但“包机包税”、“灰色清关”等非正规报关方式严重影响了中俄贸易的健康发展,成为我鞋类产品进入俄市场的主要障碍。

  制鞋成为欧盟夕阳工业,一再萎缩。

  在欧盟,制鞋业日薄西山,制鞋工业成为夕阳工业。欧盟的统计口径是将制鞋业和皮革加工一起列入纺织工业。从1991年到2001年,欧盟纺织工业增加值只增长了5%,而同期整个欧盟制造业增长了51%。这10年中,纺织工业生产率提高了32%,因此就业减少了28%,即100万人左右。此前80年代也大约减少了这么多。2001年只剩下325万,西班牙是欧盟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制鞋国。2001年皮革加工增加值(其中制鞋约占三分之二)约13.7亿欧元,占欧盟10%左右;就业6.6万人,占11.2%。它的平均生产率低于欧盟平均水平。从业人员年均工资约1.5万欧元(约合15万元人民币),西班牙有50%的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德国从81-02年,鞋厂从580家锐减到129家,从业人员9.8万人锐减到1.51万人,产量从9800万双锐减到3320万双,成本大幅上升,达到31.63欧元/双。意大利、西班牙制鞋强国也在迅速地萎缩,在意大利超过200个工人的工厂只占0.4%,今年上半年又减少6000人,从业人员逐月锐减。行业的迅速萎缩已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成为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诱因。

  剖析事件,寻找对策。

  西班牙烧鞋事件作为一则新闻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可能是中国鞋类行业二十多年来首次遇到的,入选2004年度皮革行业十大事件应该毫无争议。

  今天我发表一些看法,供大家探讨,以明晰思路,澄清事实。“埃尔切事件”是西班牙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起严重侵犯华商合法权益的暴力事件,我认为,这是对事件的准确定性。其分析依据是:

  一、 原因的本质不全在价格。

  对低价的原因看法大有市场,认为事情的发生是因为低价竞销现象造成的,他们呼吁行业强化自律,走出竞相压价的恶性“怪圈”;甚至扯上了“民工荒”认为企业老板过分压低了劳动力成本也是恶性竞争,最后上升到调整产业结构的高度,这实在是有点南辕北辙。

  对于这一说法,鞋业界人士并不完全认同。需知,造成西班牙埃尔切鞋业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制鞋业无法同质优价廉的外来鞋业竞争这一事实。据报道,西班牙埃尔切市的制鞋工业早已好景不再,现在当地约有一半的制鞋作坊已经关闭,剩下的鞋厂中,有二三十名工人的已算中等规模,而无论产品款式、设计制作、还是生产成本,西班牙本土鞋根本没办法和温州鞋同台竞争。对款式新颖、做工精良、价格实惠的温州鞋。在西班牙市场的销路一直很好。说明中国鞋很受当地市场欢迎,是实惠吃得开。

  如果,退一步讲,即使中国人退出,也不能解决当地鞋业破产问题;同样,即使中国不做低档产品将档次提高了,也难以解决“价格差”问题?因为,西班牙鞋厂倒闭之后,他们从生产商转为经销商后,也是从中国进口皮鞋的。

  9月16日,价值100多万欧元的价廉物美的温州鞋,仅仅因为每双比当地鞋便宜3欧元而发生火烧事件,这是中国制鞋企业直销价与采购价之间的差别,这种差价是永远存在的。

  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麻烦。

  “西班牙烧鞋事件”:主流经济学家对全球化欢呼不已,因为全球化可以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理性目标。不过,在每种资源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全球化时代,很可能对他的生计产生毁灭地冲击,他从来没有想象到的竞争对手来得如此之快。

  埃尔切市长马西雅认为,“没人能够说,是中国鞋进入西班牙市场导致当地鞋业陷入危机的。事实上应该承认,是政府在面对市场自由化的时候,没有对企业进行及时调控才导致了目前的危机。因此,政府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为制鞋业注入新的活力。埃尔切市鞋业联合会秘书长门德斯也指出:“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提高质量和改善设计,才能够占有市场。”

  对此,不要以为西班牙政府在埃尔切事件中站在中国鞋一边,它们只是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处理违法暴力攻击。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西班牙政府并没有说过赞扬中国鞋的话。

  应该看到上述西班牙政府的态度是中国政府、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中央台发布中国的态度而促成的。也是中国皮革协会也通过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促裁委员会的交涉而得到的,使得西班牙政府的理解温州商人。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离不开外交。譬如,经济贸易象一团肥肉,国家外交象一付骨头,没有骨头的肉,就会让别人任意宰割。

  三、 埃尔切发出的警示。

  温州鞋从03年冬,在意大利罗易被焚烧,到2004年俄罗斯内务部在莫斯科的查抄,到西班牙埃尔切的火烧,这些事件的原因我们从后来埃尔切示威游行人群的口号中得到验证。他们不是反对中国货,而是呼吁政府规范外来货物入关手续,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当地产品,保护鞋业的知识产权,打击仿冒产品,并制订出解决目前鞋业危机的办法。他们抗议西班牙当局实行的移民政过于宽松,使西班牙传统的制鞋业受到冲击,指责中国商人的廉价产品造成不公平竞争,令他们的生意受到影响。说明当地鞋业从民间壁垒转向了寻求合法的贸易壁垒包括技术性壁垒保护。

  温州鞋之所以力压欧洲鞋,主要优势在于价格,价格的巨大差异是欧洲鞋的不可承受之痛,而且这个痛点在很长时期里都难以治愈。不难想到,在市场手段无法抗衡温州鞋的情况下,来自民间的非法抵制必须跟着来自官方的贸易制衡,各种贸易措施必须登场,如“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启动等。西班牙政府会迫于民间压力,对中国商品进行更严厉审查,从而限制其大量涌入,有报道海关已加强了查验力度,这种由“民间壁垒”开始的贸易限制应该引起中国出口商的警惕。

  相比较非贸易阻力的民间壁垒来说,中国鞋更应该警惕并积极应对具有“合法”色彩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将取消从中国进口部分鞋类产品的配额,对此,当地某些鞋业协会的负责人指出,不应该只考虑欧盟的协议,牺牲掉本国的利益;而为防止中国鞋进口激增,欧盟内部目前正在酝酿设置进口壁垒以保护本地制鞋企业。同时,欧盟也即将实行化学品“REACH法规”和“蓝色素禁令”等,对鞋革材料中的偶氮染料、甲醛、六价铬等都提高了检测标准。经历此事件之后,欧盟肯定会加大加快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成为中国鞋类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所以,我们认为,民间壁垒不可怕,最怕技术性壁垒。在欧盟放开配额市场之后,西班牙制鞋业将受到更大冲击,“不能排除西班牙政府和欧盟在不久的将来采取措施来保护本国鞋业的可能性”,明年中国鞋类出口面临的最大课题必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