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尽职守 播撒大爱 续写医疗援非新篇章
——记中国第九批援厄医疗队
来源:    2016-05-07 20:33
[字体: ]      打印本页

  自1997年9月中国向厄立特里亚派出首批医疗队以来,截至2016年5月,中国已先后向厄特派出九批援厄医疗队,计168人次。第九批援厄医疗队于2015年6月26日抵达厄特首都阿斯马拉。当日,驻厄立特里亚大使邱学军在使馆会见第九批医疗队队员一行,介绍了厄特政府发展本国医疗卫生事业及中厄医疗卫生合作的基本情况,欢迎新一批医疗队员的到来,鼓励全体医疗队员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继续为解除厄特病患痛苦、为促进中厄医疗合作作出积极贡献。第九批医疗队在与第八批医疗队进行业务交接后,很快投入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厄工作。

  第九批医疗队共有18名成员,分别是:神经外科专业孙来广、胡荣,泌尿外科专业郭冬林,心内科专业雷大洲,麻醉专业巩继平、薛军,医学影像专业付玉珂、王春光,针灸专业张亚楠、李麦朵,口腔及颌面外科专业杨志国,重症医学专业郭连军、郭卫东,皮肤科专业陆寿良,普外专业梁位流,骨科专业朱文潇,眼科专业冯雨,翻译刘安喜。根据不同专业,中国医生分别在阿斯马拉市的奥罗特医院、哈里贝特医院、博翰艾尼眼科医院、理疗中心等四家医疗机构工作。

  自在厄开展工作以来,医疗队以精湛的医技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续写了中国医疗援厄援非的新篇章。

一、恪尽职守 忘我奉献

  第九批援厄医疗队继承和发扬了之前历任援厄医疗队的优秀品质,以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誉。

(一)

  梁位流大夫在哈里贝特医院工作。这天是星期六,正在家里休息的梁大夫突然接到急诊一线医生的电话,一位急性阑尾炎病人急需手术。出于医生强烈的使命感,顾不得吃上早饭,梁大夫放下正在准备的面条,匆匆赶往医院,直奔急诊科看望病人。患者系一男性,35岁,右下腹部疼痛已持续三日,伴有发热。经详细体检,梁大夫发现患者右下腹部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身体滚烫发烧。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均较高。急性阑尾炎诊断明确,可以实施手术。上午10点半,器械、全麻,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开始。然而,当打开患者腹腔后,梁大夫却意外发现该病例属盲肠后位阑尾,且局部粘连成团,手术难度很大。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下的新考验,梁大夫没有犹豫,以充满自信的专业态度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高度责任感,镇定自若地完成解剖盲肠、打开外侧腹膜、钝性分离等程序,终于在盲肠后面找到尖端肿大、坏死的阑尾,在下午1点多钟成功完成手术。

  正要松一口气,刚下手术台的梁大夫又接到急诊科电话,又一个骨盆骨折病人急需中国医生前去会诊。梁大夫急忙奔向急诊科,看到一位年龄约7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因车祸致骨盆骨折。检查病人病情后,发现血压有下降趋势,且排尿困难,尿管插不进去,膀胱高度充盈,病人异常烦躁,查诊判断可能是骨折导致尿道断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看着家属焦急的面容及当地医务人员期待的目光,梁大夫决定给病人施以尿道会师手术。尿液出来了,但血压有所下降。马上建立静脉通道,加快输液,同时通知到中心血库取血。经一系列抢救,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此时,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大家纷纷对梁大夫竖起大拇指。

(二)

  来自许昌市中医院的针灸科张亚楠大夫在中国援建的奥罗特医院门诊理疗科工作,他的诊疗人次在医疗队里是最多的。每天早晨7点半他就来到医院,做好门诊的准备工作。他每天要给50-60名门诊病人进行针灸,其中有大约一半的病人是脑瘫患儿。因为他的技术高、治疗效果好,因此来找他复诊的病人很多。张大夫总是加班加点,不让慕名而来的病人失望。汗水湿透了他的工作服,每次下班他都腰酸背痛的直不起腰。他笑着说:“我也需要针灸一下,治治我的腰痛了”。

  张大夫辛勤的劳动不仅得到患者的赞扬,当地的慈善组织也了解到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2015年8月的一天,阿斯马拉慈善组织在当地ABC幼儿园举行慈善活动,张大夫受邀出席,慈善组织有关人士代表脑瘫患儿和家属给张大夫颁发了感谢信和荣誉证书。当地报纸和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三)

  厄特国家理疗中心是一座门诊康复治疗中心,负责大量的康复病人和功能保健患者的后期康复、理疗指导工作。这里病人多,医生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来自河南洛阳正骨医院的李麦朵大夫秉承不怕吃苦、大医精诚的工作理念,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就诊的病人,从不含糊,且态度和蔼可亲,同事、病人及家属都深深喜欢上了这个中国小伙子。一位痊愈的中年女性患者还送给李大夫一顶白色太阳帽,以示感谢。面对患者褒扬,麦朵医生很客气地说:“救死扶伤,医人身心,彰显医生本色,更让中国银针显露光芒。”他的谦逊与自信折射出中国医疗队员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操守。

(四)

  2015年,由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赴非洲“光明行”活动在厄特实施,负责配合活动实施的第九批援厄医疗队员、眼科主治医师冯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早在来厄特之前便刻苦提高英语,力争克服语言关。

  为了“光明行”能在厄特顺利实施,有关前期准备工作任务艰巨:计划手术300例,术前筛选600例,32个大型集装箱,需部置近6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和耗材;由中国驻厄大使馆牵头,医疗队协助,报关、通关、准备、清点、与受援国协调、安装设备、调试参数;与厄特卫生部联系、宣传、预备病人、术前筛查,等等。如此大量的工作,冯雨大夫都样样参与。一个阳光白皙的小伙子,腰累弯了,脸也晒黑了,但为了心中的事业,冯雨从未吐露过半句怨言。

  8月下旬,期待已久的中国援厄“光明行”专家组终于到达阿斯马拉,并很快投入工作。冯雨虚心的请教、真诚的协助,深深感动着实施“光明行”活动的两位国家级眼科专家,他们高度赞扬冯雨大夫的职业追求和奉献精神。

  由于地处高原、紫外线强度大,厄特首都阿斯马拉地区属白内障多发区。随着“光明行”活动的结束和专家组的离去,大量的眼科患者等着冯大夫医治,当地眼科医生也等着冯大夫的带教。虽然眼睛熬红了,身体也消瘦了许多,但冯雨的内心是滚烫的。有出发前各位领导殷切的期待,有科室主任及同事们的支持与关爱,有自己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为厄特人民解除痛苦的国际主义情怀,冯大夫时刻充满着激情和动力。

  “冯雨,你是医疗队的骄傲”,医疗队孙队长说:“我为你自豪”!

(五)

  工作之余,中国医疗队还积极开展医疗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服务于当地人民。2015年10月10日,中国第九批援厄医疗队在奥罗特医院开展“急救白金十分钟”宣传普及活动,现场讲解演示“心肺复苏,外伤止血,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三项技术,并手把手地教当地群众如何实际操作。同时,医疗队还发放传单宣传医疗健康知识,并为当地民众测量血压。这些活动无疑是中国医疗队尽职、奉献精神的进一步延伸。

二、态度谦和、医技扎实感动折服当地医生

  奥罗特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位于该院住院部二楼,急救及护理设备相对老旧,最高档的抗菌素也只是普通的头孢曲松,平常使用最多的是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以及氯霉素等。

  来厄后第一天上班查房,重症医学专家郭卫东得知,科里病情最危重的是一位26岁的女性患者,因为流产导致宫内感染,并发脓毒性休克、急性肾损伤、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的脸上充满了惊恐,明亮的大眼睛里隐约流露出无助和绝望。因为黏膜下毛细血管出血,患者眼里充满了血丝。只见她无力地倚坐床上,两手紧紧抓住床沿,胸腹部剧烈的起伏着,用力呼吸。仔细分辨,在全身的皮肤上,密集的出血点隐约可见。足踝部位皮肤高度水肿,按下去,凹陷的部分能够容得下一指厚度。病人24小时的尿量仅有200ml,在储氧面罩吸氧的情况下氧饱和度仅有89%。在大量升压药持续静脉泵入的情况下,无创血压仅有80/60mmHg。她的血小板数目不到正常人的十分之一,凝血功能严重异常。她需要上呼吸机治疗,但医院仅有的两台呼吸机已被占用。此外,她所需要的肾脏替代治疗、补充凝血因子、高档广谱抗菌素等治疗器械和药物,当地医院均不具备,降阶梯治疗控制严重脓毒症,能用的只有数量有限的头孢曲松。对于主治医生而言,这种情况堪比难为“无米之炊”;而对于一个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而言,近乎于宣布死亡。

  ICU中唯一有处方权并能下医嘱的医生叫本·哈尼。他只是礼节性的和中国大夫郭卫东打了声招呼便开始查房了。他查房的速度比较快,主要是和本科的护士用当地语言提格雷尼亚语进行交流,而第一天上班的郭大夫只能跟在后面,好像刚上班的医学实习生,一头雾水,手足无措。待查房过后,郭大夫便试图与本·哈尼沟通对这位危重病人的治疗意见。刚开始,本似乎略显不耐烦,但渐渐地,他开始用英语和郭大夫一起讨论,脸上的表情也和缓了许多。与中国医生沟通后,他把病人的医嘱改动了一下,但并没有完全采纳郭大夫的意见。第二天查房时,本·哈尼用英语和郭大夫讨论这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这天,他按照郭大夫的意见继续加大抗菌素用量。同时,郭大夫建议减少升压药的用量,加强利尿治疗。第三天至第四天,病人水肿逐渐消褪,尿量增加,但肾功能指标依然持续升高。本语气焦急地问郭大夫:“为什么病人的尿量在增加而肾功能却在持续恶化,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明白!”郭大夫平静地坐下来,向本耐心详细地介绍这位病人疾病的发展规律,并向其传授相关临床知识和经验。此后,每天查房,本·哈尼都把这位病人的病情变化告诉郭大夫,和郭大夫一起讨论制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

  一周后,病人能在不吸氧气的情况下平卧休息,全身水肿消失,皮肤黏膜下的出血点在吸收消散,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能少量经口进流食,精神也好多了。

  又一日查房,本·哈尼真诚地对郭大夫说:“你教会了我,我非常喜欢你!”逐渐康复的患者也微笑着,指着郭大夫白大褂上的五星红旗,对郭大夫说着什么。本解释说,她在用提格雷尼亚语说:“中国医生,好样的!”

三、救死扶伤 成功实施高危手术

  年近半百的米娜,不知不觉中感到咽部有异物感,开始没在意,几个月之后,异物感越来越强烈,吃饭发音都受到了影响,说话声调越来越直、越来越怪。同事开玩笑说米娜说话像公鸡打鸣。米娜内心被深深刺痛,痛苦至极。她曾多次到医院就诊,但经检查后,医生总是直摇头。米娜的病情是:肿块长在软腭上,基底宽,血管丰富,就像一簇蚯蚓团块,死死的扎根在那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团块越来越大,睡眠不能平卧,一平卧团块因重力作用下垂,堵塞气道,不能呼吸。而吃饭只能喝点汤水,就像口中含了一块肉,咽不下去,吐不出来。针对米娜的病情,凡是就诊过的医院和医生,都建议其到国外治疗。可对于米娜而言,连日常生活都显拮据,出国治病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米娜是一位执着的病人。几年来,她始终相信,上帝会眷顾她,总有一天能有医生能解除她的痛苦。于是,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中国医生坐诊,她就赶过去就诊。

  米娜的幸运终于降临。2015年8月的一天,米娜听说又有一批中国医疗队来到厄特,她再次拾起信心,翻山越岭,经过一周的徒步跋涉,终于来到首都阿斯马拉,来到奥罗特医院。

  这一天,正值中国第九批援厄医疗队口腔科专家杨志国坐诊。看到米娜再次前来,接诊护士不禁充满同情,向杨大夫详细介绍了米娜的病情。杨大夫一看病人,表情痛苦,眼中带泪,口中似含宝珠,不能闭合;双腮膨隆,声细如鸡鸣,发音困难。查看患者口腔,见双齿不能闭合,一大块暗红色的肉团呈现在眼前,深不见底。因长期不能刷牙,一股口臭味迎面袭来,让杨大夫不禁扭头打了个喷嚏。然而,医者的天职和仁心大爱很快令杨大夫回归镇定。经仔细检查,杨大夫认定这是一个良性腺性肿瘤,由于拖延时间太长,已错过最佳治疗期,手术风险极大。从医10余年,杨大夫从未见过如此大的肿瘤,他决心一搏。经与手术室麻醉科主任(厄特医生)联系会诊,他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厄特医生对这个病人早就了解,谁也不愿承担风险,只是照例建议患者赴国外治疗。无奈之下,杨大夫只得告知患者会诊结果,但后者两眼含泪,仍迟迟不肯离去。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一大早,患者米娜又排队站在杨大夫门诊的最前端。原来,她前一天并没有走,而是在医院的走廊里度过了难眠的一夜。因为,从杨大夫的表情中,她似乎读懂了他有能力解决她的病痛,似乎看到一线希望。米娜再次来到了杨大夫面前,泪眼汪汪,用谁也听不懂的语言不断诉说着,双手不停地打着手势比划着。有人说过“肢体语言全世界都是相通的”。一点不假,杨大夫读懂了病人的心思,怜悯之心油然而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风险再大,也不能看着病人消耗等死。杨大夫把情况向医疗队作了汇报,经讨论,中国医生一致同意全力医治患者。

  重症医学科专家郭卫东、郭连军,麻醉专家巩继平,心血管专家雷大洲等纷纷上阵,在详细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后,决定立即实施手术。为尽可能保证安全、避免病人因大出血造成误吸窒息,按照手术前制定的方案,在局麻状态下,先用针线缝合结扎肿瘤基底部。由于肿瘤大,操作空间狭小,该院又无深部照明设备,队员就拿出平时用的强光手电。只见杨大夫灵巧的双手在缝隙中游走,只用了不到20分钟,肿瘤基底部便被缝合了三分之二。按照手术方案,留院观察一天后,视肿瘤的变化情况再决定下一步操作。第二天查房,见肿瘤头部变暗红色坏死,表面轻度溃烂渗血,这正如大家所料。医疗队医生决定继续手术:局麻按计划止血,小心翼翼切除肿瘤。电凝器不工作,就用电炉丝烧灼止血,一点一阵刺啦声,一点一股白烟起。就这样,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肿瘤被完全切除,没有大出血,没有出现大的意外。当把如鸭蛋大的肿瘤拿给患者看时,她已喜极而泣,用沙哑的声音讲了声:“谢谢中国医生,谢谢杨大夫!”

四、留存大爱 续写医疗援非新篇章

  一次,中国第九批援厄医疗队队员前往参观著名的纳克法大树,一位男性老者朝着医疗队员们又是招手,又是大喊,还远远地把当地行人和骆驼招呼过来。老人不断用手指着医疗队孙队长,又指向自己的脑袋。正当医疗队员们颇感诧异时,接送医疗队的当地司机询问得知:老人的一个孩子曾发生头部外伤,是孙队长和郭主任一起给孩子做的手术,付医生做的检查。医疗队员们这才明白过来。老人名叫米兹拉坦,在与孙队长合影之后,老人执意要到地里给医疗队员们掰玉米棒子。厄特国家本不富裕,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可想而知。尽管只是想送给中国医疗队员几个玉米棒子,但这已是老人的盛情与感激,医疗队员们已然体会到其中深深的蕴义。

  由于诊治过的病例太多,医疗队员们甚至最终也未能想起老人的儿子究竟是哪一位,但留存于厄特人民心中的记忆已足以说明一切。

  其实,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截至2016年4月底,中国第九批援厄医疗队的专家们共诊治门诊病人36176人次,处置住院病人7765人次,完成手术2781例次,抢救危重病人2023人次,麻醉病人2006人次,针灸治疗病人13433人次,医学影像阅片9269人次,培训当地医务人员2075人次。

  为推动中厄中非医疗合作、为厄特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中国第九批援厄医疗队以忘我奉献的精神忠实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将中非友谊和人间大爱播撒在厄特的土地上,续写了中国医疗援非援厄的新篇章。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