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回忆
来源:    2008-12-18 16:00
[字体: ]      打印本页

——纪念中国与肯尼亚建交45周年

李肇星

  (2008年12月14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肯尼亚共和国建交45周年。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李肇星同志曾于1970-1977年在中国驻肯使馆工作。以下是李肇星同志为纪念中肯建交45周年撰写的文章。)

  20054月,我任中国外交部长期间第一次,也几乎是唯一一次陪一位外国外长登上北京郊区陡峭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来访的是肯尼亚共和国外长姆瓦奎雷。这次愉快的攀登和我的肯尼亚情结息息相关。

  我于19631214中肯建交半年后从北京大学毕业,进入中国外交部。在经历了几年进修和劳动锻炼后,我于1970年到1977年间在驻肯使馆工作。

  七年里,我的足迹几乎遍及肯全国各地,深深为当地保存良好的传统文化、多样的生态环境和迷人的风景所打动。从北方的图尔卡纳湖到南方的马加迪湖,从维多利亚湖畔的基苏木到印度洋之滨的马林迪,从肯尼亚山下的树顶旅馆到马赛马拉大地上的原始村寨……天涯有故乡’’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

  我拜肯尼亚人民为师,包括拜在使馆工作的肯尼亚司机和园丁为师,努力学习肯尼亚的历史和文化。原始人类的进化、反殖民统治的茅茅’’运动、肯尼亚的独立……都在我学习的课程之内。我常常回想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肯尼亚人民在国父肯雅塔总统的领导下前进,追随他提出的团结互助黑色是美丽的等信念。肯雅塔为有色人种的尊严不懈战斗,渴望将全民族团结起来争取自由和发展,这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肯尼亚人,也感染了我这名来自中国的青年。

  七年间,我多次为肯雅塔以及先后接替他任总统的时任副总统莫伊和时任财长齐贝吉做过翻译,近距离地感受了肯尼亚民族解放运动先驱者的高尚情怀。这期间,我也从使馆职员被光荣地提拔为随员。可以说,肯尼亚和中国驻肯使馆是把我培育成外交官的最后一个摇篮。

  写这篇文章时,无数美好的回忆在我脑海掠过。有一次,我去机场送客人,急需为客人买点药,但带的钱不够,内罗毕国际机场药店的老板立即表示:“先拿药,钱以后再说”。有一次,我们的车子在野外抛锚,一群好心的年轻人帮我们推车,使车子重新发动起来。有一次,我去独立大街文具店购物,一位店员发现我手臂上有在广东农场劳动时留下的汗斑,便热心告诉我用木瓜汁治汗斑的偏方。有一次,一位肯尼亚官员连夜驱车从内罗毕赶往纳库鲁,为了让来访的中国乒乓球队用上一张好球桌……不知有多少次这样的有一次

  我永远忘不了那些为了追求知识而光脚走好几里地去上学的肯尼亚孩子,那些在克里乔茶园里日复一日采摘茶叶的工人,忘不了那些在基苏木田地里收割甘蔗的农民,忘不了那些在埃尔多雷特坎坷小道上刻苦训练的运动员,忘不了那3000多万善良、纯朴、勤劳的肯尼亚男女老幼。

  在蒙巴萨耶稣堡国家博物馆里,我看到许多来自中国古代的瓷器。中国航海家郑和与他的船队早在1405年就访问了肯尼亚沿海城市,今天郑和船员后裔的故事仍在遥远的拉穆群岛西尤村上流传,歌咏着中肯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

  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1971年,肯尼亚与其他非洲国家一道,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758号决议通过后,肯尼亚大使离开座位,为中国和各国主持正义朋友们的胜利而欢呼雀跃。l993年,我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后,更亲切地体会到这种支持的可贵。

  在肯尼亚的7年里,我常利用假日和周末学习斯瓦希里语和旅行。现在我们驻肯尼亚的大使曾半开玩笑地向我抱怨,他时常要工作到半夜。我回答:这说明我们那时工作比你们效率高。其实,我能理解他所担当的重任。45年来,中肯关系越来越密切,互利合作内容越来越丰富,两国的外交官当然要加倍快乐地忙碌了。

  肯尼亚前总统莫伊曾三次访华,现任总统齐贝吉已两次访华。中国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访肯。两国省部级的交流更多。去年,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派团访肯。今年上半年,肯尼亚议会外委会对我们进行了回访。今年前9个月中肯双边贸易总额达9.0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2.4%,肯尼亚对华出口增长41.1%。2007年中国访肯游客人数达19000余人。这在十年前都是难以想像的。在中国广州的街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肯尼亚商人。他们可以很方便地从广州或香港搭乘肯尼亚航空公司的直航班机往来于两国和亚非两大洲之间。

  中国人对肯尼亚的了解更多了。38年前,我动身前往肯尼亚时,一些亲朋好友以为肯尼亚,或者说整个非洲大陆,就是干旱和炎热的代名词。今天,这种印象早被抛到九霄云外。肯尼亚已成为中国新婚夫妇度蜜月最为浪漫的地方之一。肯尼亚咖啡是上海咖啡店里最受欢迎的选择。在北京地铁中,纳库鲁湖火烈鸟起飞起时形成的红色云霞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马赛马拉动物大迁徙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海报画面。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之后,中国人民和全球人民一样,对男子马拉松冠军万吉鲁的家乡——肯尼亚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肯尼亚民众也渐渐熟悉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的中国,对中国的兴趣在不断上升。2006年,我陪同胡锦涛主席访问肯尼亚,惊喜地听到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用中文齐唱中国民歌茉莉花;在街上遇见的许多肯尼亚朋友都能用“你好”打招呼。

  我念念不忘这些往事,是出于一个坚定信念:过去、现在和将来,两国都会有一些不同之处,但我们的相同之处更多。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共同立场和共同关切。我们有着相似的历史、相连的命运和相依的未来。我们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都爱和平、重友谊,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都致力于建设更加民主、文明的祖国,让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日子。

  从长江到塔纳河,从青海湖到纳瓦沙湖,从天津港到蒙巴萨港……,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近,我们的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双方带来诸多实惠……。在中肯建交45周年之际,温馨的回忆将激励我们继续共同携手前进,创造中肯友谊更加美好的未来。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