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法国 > 驻外报道

驻斯特拉斯堡总领事潘昱旻在欧洲圈协会“中欧关系”主题交流会上的主旨发言《中国是法国、也是欧洲可信赖的伙伴,合作共赢才是美好未来》

来源:(驻斯特拉斯堡总领事馆) 2024-03-22 01:22

2024年3月19日,驻斯特拉斯堡总领事潘昱旻应邀出席欧洲圈协会“中欧关系”主题交流会并作主旨发言,全文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和欧洲圈的朋友们再次相聚,在这里我加强了对斯堡、法国和欧洲的了解。

我尤其高兴,大家对中国感兴趣,希望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对中欧、中法关系的看法。事实上,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在关注欧洲。

首先是欧洲文明,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欧洲是一个“老牌”的现代文明。所谓“老牌”,是指其文明悠久。欧洲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是西方文明的母体,可以说,当今西方世界的面貌主要肇端于欧洲。

中国人非常着迷于欧洲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等时期的文化、艺术、建筑,尤其是那些在几乎每个城市里都能见到的古老建筑。因为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建筑,不如欧洲石头建筑那样能够经历年代风雨,所以中国人到欧洲,可能最叹为观止的,就是能看到穿越数百年历史时空的古老建筑。

刚才说了“老牌”,我再说说“现代”。从大处讲,欧洲对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从小处讲,对中国人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文化都受到欧洲文明的深远影响。例如我们在正式场合已是约定俗成要穿西服、打领带;绝大多数的婚礼上,新人都会穿西式婚纱和礼服;巧克力、冰淇淋,意大利面、法国葡萄酒、西班牙火腿等食物在中国都很受欢迎。中国人从许多方方面面,都看到欧洲文明的浪漫、进步和光明。

第二个印象,是“多元”。我们看到,在欧洲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文字、语言;不同的艺术风格体系——哥特式、巴洛克式;不同的文化认知都在这里共存。和中国文化比较起来,欧洲文化几百年来,伴随城乡对立、教会与世俗权力的冲突等等各种斗争而发展,更加多元。而欧洲人显然学会了承认分歧,并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如今,给世界看到的,是一个复杂、开放、多样的欧洲。

中国人对欧洲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发达”。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科技创新能力,欧洲无疑都是全球最发达的一片大陆。下面这些关于欧洲的事实,我们中国人是衷心为你们鼓掌的:全球37个发达国家中欧洲就占了29个;全球拥有世界五百强的国家32个,欧洲国家占了一半,达到16个;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十国中,有七国来自欧洲。我们尊重和欣赏这样的欧洲。多年来,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向欧洲学习,现在仍然在学习。

然而,一直让中国看好的欧洲现在遭遇了巨大挑战。在“欧洲心脏”地带爆发的俄乌战争已持续两年多,这是二战后影响最深远的地缘政治事件,而这之前,过去十数年债务危机、金融危机、难民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等,在欧洲是轮番、叠加上演。

这一切,都凸显了欧洲治理、安全理念的脆弱性。当然,这不仅是欧洲的挑战,而是全球的挑战,整个人类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新常态。可以概括为四个挑战:一是和平挑战,不仅欧亚大陆战火重燃,全球各地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二是发展挑战,全球经济已多年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肆虐。三是安全挑战,冷战思维卷土重来,意识形态对抗愈演愈烈。四是治理挑战。在应对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债务危机等方面尚未找到有效办法,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人工智能治理缺位。

面对这场全球性危机,我们该怎么办,中国的答案是明确的。这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任何一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世界各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超越历史、文化以及地缘和制度的差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强对话协调,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共渡难关、共创未来。

我认为这同欧洲的一贯主张是契合的,欧洲也是一直强调战略自主,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开放和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支持全球化……等等。

中方始终认为欧洲是多极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全球稳定中至关重要的一极。在世界多极化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欧洲同中国的立场比同美国更加接近。当世界格局从美苏“双极”走向“多极”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在奋力追求一个“单极世界”,不遗余力地在一个多样的、复杂的、快速发展的多极化时代,试图维护其称霸全球的领导地位。这显然是一种逆向操作,完全相悖于人类社会对合作共赢的正当追求。

正是基于对世界发展方向的共同认知,中国对欧洲的态度也就合乎逻辑且十分明确,那就是——中国坚定支持欧洲,坚定支持欧洲走向团结自强,坚持加强对欧合作。

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只要中欧互利合作,阵营对抗就搞不起来。只要中欧开放共赢,“逆全球化”就不会得势。中欧完全可以携手在建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平等就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序就是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回顾中欧关系历史,中欧在各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早就是彼此可以信赖的合作伙伴。

一是政治互信不断深化。1975年,中欧(欧洲经济共同体)建交并不断提升双边关系水平,2003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欧盟迄已建有包括中欧领导人会晤、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在内的70多个磋商和对话机制。中欧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合作。

而中法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在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又是最高的之一。今年已经是中法建交的六十周年,由于戴高乐将军和毛泽东主席的远见卓识,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也因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对话合作的大门。对于法国,我们能看到并深刻理解,辉煌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传统令法国人始终抱有大国情结,从戴高乐时期开始,法国一直以来在内政外交上都追求独立性与自主性,这在欧洲国家中十分鲜明,放眼全球,最能支持法国独立自主的力量,除了中国,不可能有其它!

二是经贸合作成果显著。中欧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2022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8473亿美元,日均23亿美元。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1.7万列,联结欧洲25个国家219个城市。中欧企业持续看好对方市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存量2022年底达到1572亿美元。空客飞机在中国市场份额高达54%。2022年以来,包括宝马、大众、斯特兰蒂斯等汽车企业,以及巴斯夫等化工企业在内的多家欧洲大型跨国公司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欧洲中小企业同样重视中国市场,包括数字企业达索系统、家电企业赛博等法国代表性企业均与中国企业达成了合作项目。2022年,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也有1012亿美元,在欧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2800家,雇佣外方员工超27万人。特别是新能源领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的新亮点。

至于法国,与中国经贸合作也非常密切。中法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约1亿美元,2023年已增至789亿美元。如今,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7000多家法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兴业,中国连续三年成为对法投资和在法创造就业最多的亚洲国家。2022年,法国化妆品的出口额达192亿欧元,其中52亿美元来自中国。中国自法国进口葡萄酒20.7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72.5%。

三是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中欧高度重视人文交流互鉴。2012年建立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现在,中国在欧盟成员国留学生达18.5万,在华学习的欧盟留学生达4.2万。中国高校已全部开齐欧盟24种官方语言课程,欧盟国家在华建立了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等语言教学机构。百余所中欧院校也在欧盟27个成员国合作建立了开展国际中文教学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法国在与中国的人文交流方面也是走在西方国家的前列。法国第一个同中国互设文化中心,第一个互办文化年。中法目前共结成111对友好城市和省区,14个法语联盟中心、18所孔子学院落户中法大地。今年,我们启动了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巴黎圣母院和北京天坛冰雕携手亮相哈尔滨、豫园灯会灵动巴黎、凡尔赛宫音乐会盛况空前。

前面说了那么多中欧合作的成绩,也明确了中国“高度重视对欧合作”的一贯态度。现在我想遗憾地说一说,近几年针对中欧合作,欧洲一部分政客,发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几年前,一份欧盟政策文件给中国同时贴上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种标签。事实证明,这种三重定位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可行,反而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和阻碍。就好比汽车开到十字路口,红灯、黄灯、绿灯三种信号灯同时亮起,这车还怎么开?

欧洲把中国当做制度性对手恐怕同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不无关系。我看到美国网友这么评价美国的政客,说他们“赢了谈中国,输了也谈中国,周一三五说中国崩溃,周二四六说中国威胁。”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两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但就是被美国交叉使用、灵活转换,不管说哪个、怎么说,在今天的美国,都是“政治正确”。无论哪个“论”,我看其实都是不愿看到中国的进步,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那么我今天,就想针对这两个“论”,谈一点看法。事实上,20多年前,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中国崩溃论”就开始在美国出现了。美国有不同年份版本的“中国崩溃论”,一年又一年,叠加式地试图说明,中国不“西化”就会走向崩溃。虽然中国不仅没有崩溃,而是快速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唱衰中国经济的做法从未停止,同时又产生了“中国威胁论”,炮制出中国要改变国际秩序、要在经济和安全上胁迫其他国家、要谋求霸权等奇谈怪论。我想分别就这两个“论”,打消一下欧洲伙伴的疑虑。

关于“中国崩溃论”,目前,外界有不少担忧中国社会经济下行的风险的看法。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是一个同欧盟一样大的超大经济体,看中国经济应着眼纵深视野、进行全景观察,就当前和未来而言,盯着一些短期、微观数据,继续用西方经典模型分析判断中国经济,仍将是不准确的。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依然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尽管我们在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内外挑战,但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远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在这里,我只简单说三点。一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二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至于“中国威胁论”,我想说:“国强必霸”是一种不属于中国的思维定势。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史确实是一部不断挑起世界战争、为自己谋取“战争红利”、给其他国家遗留战争创伤的历史,这样的历史经验,造就他们“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但以此来判断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无法得到客观的结论。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持以和平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交往。在古代,中国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是中欧两大文明命运相通之证。中国的郑和,在1405到1433年间,开通了直达西亚和非洲的航路;而欧洲人的出海,是在郑和出海的仅仅十年之后,1415年,由葡萄牙亨利王子率军攻占北非的休达城,到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来到印度。但是两者之间的根本差别就在于,郑和出海,并未带去殖民,而仅仅带去了和平与友好的交往。

在当代,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合作中,仍是继承和坚持了“丝绸之路”的智慧,那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传统殖民主义思维的智慧。中国正在以“合作共赢”理念来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从古至今,中国从未主动发动过战争。西方国家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也不了解历经战争洗礼的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思维。

中国有信心不会崩溃,有诚意不成为威胁。中方愿始终做与欧方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责任。我想再强调三个事实:

第一,中欧并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中欧地处欧亚大陆两端,面对的分别是太平洋和大西洋,并没有地缘战略矛盾。经济上,中欧有很强的互补性。外交上,中欧都主张构建平衡、多极世界,均践行多边主义。双方在一些重要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合作良好。中欧应坚决反对重走阵营对抗、零和博弈的老路,要继续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危机,坚定促进国际合作应对挑战。中欧应坚持推动文明对话,加大人员往来、深化人文交流。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法国要举办巴黎奥运会,中法、中欧人民会在更多面对面交往中形成更加客观正面的相互认知,拉紧友谊纽带。

第二,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欧洲在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创新等方面仍有巨大优势。未来5到10年,中国将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预计到2025年,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将升至50%左右。中国服务型消费潜力的释放将为中欧市场带来更大的互补性。中国正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将进一步融合,这也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巨大空间。在刚刚过去的中国“二会”,中国政府提出要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欧洲作为创新中心,也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24年,法国将担任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宾国。我们欢迎法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把更多优质特色产品、技术和服务推向中国和全球市场。

第三,中欧合作中的确会有竞争,但不能因竞争而害怕合作。经济中一定程度的竞争是有益的。企业经营当然需要防范风险,我们应把去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而不是将经济问题扩大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更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国家“量身定制”限制性措施。中国将倾听欧洲企业界呼声,认真解决来华投资者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构建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欧洲和法国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坚持开放发展,共同增强中欧经贸关系的可靠性、稳定性,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许多中国人因此纪念戴高乐将军。他曾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回忆录的终章应是“与毛泽东主席见面”,可惜他在1970年突然去世,到中国看一看的夙愿最终都未能得偿。如今,中国对欧洲11国试行免签政策,真诚欢迎大家到中国看一看,今天的中国,和戴高乐将军当年本该看到的中国比较起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跨越六十年丝毫未变的是,两国之间携手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望、和实实在在的真挚友谊。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