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亚洲 > 印度 > 外交掠影

中国故事的盛宴

——2016年新德里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侧记

来源:(驻印度使馆) 2016-01-19 14:22

  几个印度小女孩,正神情专注的看着雕版印刷演示,时而欢呼雀跃,时而拉着身边爸爸妈妈的手兴奋的指指点点;一位印度老人坐在椅子上,全神贯注的捧着一本中文书在翻看,显得那么的静谧;一个热情的印度观众,冲上讲台给正在演讲的中国作家一个深深的拥抱。短短的9天,每天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让人深思、让人感动。文字的力量,文化的魅力,中国和印度——两个古老的相互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一场文化的盛宴,那之中有你有我,更有未来和希望。

  “文明复兴,交流互鉴”—— 5000多种、10000多册中国一流作品,81家出版单位,曹文轩、刘震云、麦家、舒婷、西川等9位当红作家,67场活动、研讨会、文化展览,中外出版商共达成588项版权协议及172项合作意向,2016新德里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成为最耀眼的明星。9天里成千上万的印度朋友行走于文化的世界、知识的海洋,看到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感受着一个个有趣的“中国故事”。

   

草根总理—“莫叔”与“习大大”的故事

  莫迪总理与习近平主席在中印两国都可以称得上家喻户晓,粉丝无数。乐玉成大使在出席《草根总理—莫迪》图书发布会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讨会上,为在场的数百名中印观众讲述了“莫叔”和“习大大”的故事,引起巨大反响。乐大使说,莫迪总理在中国人气很旺,他和习主席共摇纺车、共荡秋千,同李克强总理超级自拍的照片在中国广为流传,他访华时西安民众自发上街欢迎,万人空巷,他的中文微博开通短短几个月粉丝量飙升至18万,中国人民亲切的叫他“莫叔”。他从卖茶男孩成长为印度总理的经历在中国广受关注。莫迪是一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传奇总理。莫迪总理出生平民,扎根基层,调察民情,体恤民生,创造了著名的“古邦奇迹”,赢得广泛赞誉。

  谈到“习大大”,乐大使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在短短15分钟里19次提到“人民”二字,满含深情,真诚动人,他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第一篇文章的标题。习近平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首先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说:“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人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乐大使讲到这里的时候,现场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现场的一位印度图片摄影师,伸出大拇指说:“I LOVE XI DADA,我爱中国”!

  乐大使介绍到,这本书中用大量章节和图片,记录了习近平主席深入田间地头、工厂学校、矿山煤井,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的感人场景,字里行间体现出习近平主席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主席强烈的爱民、敬民、为民情怀。

  刘劲松公使在《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英文版首发式上讲到,莫迪总理和习近平总书记都善于使用朴素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习主席等中国当代主要领导人都是从基层干起,一路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这本书收集了习主席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集中代表了其政治思想和智慧,对于中国和世界读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刘公使表示,1200多年前,中国有位与泰戈尔齐名的诗人叫白居易,他每写一首诗,先去问问农村老大娘的意见,看她能不能听得懂,听得满意。他的诗有数百首,流传到了今天。今天,优秀的政治家要想让人民了解他、亲近他、追随他,不仅要平易近人的行动,还要有平易近人的语言,最要紧的,是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莫迪有句名言“中印是两个身体,一个精神”。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访印演讲时说到,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真诚希望印度繁荣富强,期待同印度携手前行。他用印地语结束演讲,丹尼瓦得(Dhanyavad),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习近平主席还说,一个国家里的各个民族,应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正是这些最接近地气的语言,拉近了中印两国人民的心,让人们深切体会到,人们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亚洲人,都是同一条路上的可靠伙伴。

   

“O, BEST! O, RIGHT!”最好的!正确的!

  在《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研讨会上,有中方学者说,印度有很多缩略语,不少印度朋友将“一带一路”简称为OBOR。当问到一位印度学生知不知道什么是OBOR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说:了解!就是“O, BEST! O, RIGHT!”现场观众都笑了!说的好!没有错!中方学者大声说:“一带一路”就是亚欧大陆最好、最正确的合作之路!又一阵掌声!

  一位中国外交官讲,说到版权,古代丝绸之路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版权而诞生的,中国的玄奘不远万里、历经千辛万苦到印度取佛教的真经,可以说是申请印度的“版权”,印度人民热忱慷慨地给了他!

  一位印度听众笑着说:付版权费了吗?话音未落,中国外交官接着说:现在,是中国给予回馈的时候了,那就是通过“一带一路”重振丝绸之路,就是通过当代的版权合作,把中国最好的著作、最有趣和最有用的思想和文化转递给印度人民!掌声又一次响起!

与中国作家面对面

  遗憾了很久,没机会亲身经历和刘震云老师互动。同事回来绘声绘色、得意洋洋的说,讲点昨天刘震云老师还有其他作家去尼赫鲁大学和中文系学生互动的事:

  全程在不断停电、窗外纷繁鸟语、话筒的吱吱噪音、时不时的手机铃声的欢乐和谐气氛中进行。第一次和这么多作家面对面,第一次感觉和文学距离这么近。

  刘老师幽默地说:停电让人们安静,来电又让人们惊喜,挺好。停电也让人们感觉,大家都还是发展中国家。引来一阵笑声,气氛一下子就由起先的紧张拘束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了。

  在回答中文系学生关于他小说和电影《手机》的区别时,刘老师又说:小说有三部分,电影只拍了其中一小部分。好像一个女神,别人只看见脚和腿,每次见到女神只夸脚和腿,视其他更重要的部分视而不见。因此刘老师非常希望他的书能够更多地翻译出来介绍到印度,而不仅仅是通过电影来了解他的文学作品。

  现场的北大姜景奎老师表示,翻译出版印地语的《一句顶一万句》已经纳入日程,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运作,也会把中国优秀的作品陆续翻译成印地文,介绍给印度读者。

  参加互动的还有印度的两位作家,一位40后老作家和一位80后新锐作家,以及中国的70后作家徐则臣,分别谈了数十年前中印农村的艰辛生活及童年趣事、成长经历。

  交流中大家感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相距如何遥远,经历如何不同,大家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美好的向往都是一样一样的。文学就是这样的载体,寄托美好。语言不是障碍,思想感情都是共通的。中印作家们应当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

   

中印友谊之花

  儿童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大家都在祈祷,看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出现纯真美好的笑容。埋下一颗爱的种子,结出一朵友谊之花。儿童作家曹文轩在印度受到追捧,“‘中国种子世界花’--曹文轩图画书全球合作项目•印度站”的宣介活动人头攒动,到了晚饭时间,也没有观众离场。听曹老师讲故事,悠长轻柔的男中音,把一个个梦轻轻的娓娓道来,那种淡淡的美好和小幸福,一下子把人带回了童年的故乡。最美好的,最真实的,也是最相通的。在中印儿童心里种下友谊的种子,结出的花朵一定是最美好的未来。

  “共绘世界花”,吸引了很多印度观众参与,有大朋友、有小朋友,开心的笑容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在绘制自己心中的“童年之花”。出人意料的是,中国画家和印度观众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莲花。莲花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也是印度的国花,被视为百花之王。一位印度观众在介绍自己的画作时热情的说,莲花代表印度,更代表祝福中印关系的“友谊之花”!大家从未如此强烈的感受到,最简单的文字传递的却是最真挚的感情,最娇弱的花朵却代表最坚实的友谊。

孙悟空和哈努曼

  “孙悟空与哈奴曼对话”活动,让大家想起了真假美猴王。但这次书展中的孙悟空和哈努曼—“印度的猴王”,却都是各自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

  孙悟空与哈努曼的共同点很多,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奇英雄人物,分别来自中国的《西游记》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都具有超自然的神奇法力,变化多端,腾云驾雾,力大无比;都是正义、勇敢和智慧的化身,孙悟空保护唐僧历经艰险西天取经,哈努曼协助罗摩战胜恶魔罗波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世纪60年代制作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精美的水墨风动画、中国风配乐,吸引了很多印度大朋友、小朋友在活动现场外驻足观看。有印度观众非常好奇的问:你们也有哈努曼?我们笑着说:就像你们也有孙悟空一样。大家都笑了起来。

  中印之间共同共通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是最好的邻居,最好的朋友,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大家相信,孙悟空和哈努曼如果联合起来,可以打败一切妖魔鬼怪!

永远的柯棣华

  《柯棣华在中国》将出版中文、英文、印地文。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白求恩,而柯棣华是同白求恩一样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忘记的日子。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得到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居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华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他和爱德华、巴苏华等5位医生组成的赴华医疗队。

  让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激,回顾一下柯棣华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绍拉普尔村;

  1938年6月29日,他在孟买申请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

  1942年12月9日,他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时年32岁。

  柯棣华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传颂。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柯棣华医生,他所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和中印友谊一定会代代相传。

  故事还有很多,每天都在上演。一场文化的聚会,一场中国故事的盛宴,一个个小故事,传递着友谊、播散着友爱。中国人民和印度人民,都向往和平,都渴望发展,都盼望友谊,中印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书展现场,几乎每位见到中国人的印度人都会用“你好”打招呼,我们则会用同样不太标准的印地语你好去回复。中印的未来是光明的,是美好的,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像孩子脸上的笑容,像姑娘迷人的眼睛。我们会永远记得那些掌声、笑声、欢呼声,我们会记得那些感人的故事、真挚的祝福,我们坚信,中印友好将代代传承和发扬光大!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